閒走對面海

9/8/2009 - 天晴

適逢白沙灣觀音誕,為方便去看賀誕,於是利用早上的空檔,到西貢對面海走走。之後進入蕉坑特別地區,一探六大慈善機構同捐而建的祿善亭。之後登上前往三星灣的山脊,俯瞰排滿遊艇的白沙灣,並兼眺望對岸的戲棚。聞得遠處傳來的鑼鼓聲,便匆匆下山,經蕉坑口及輋徑篤,出西貢公路,趁熱鬧去。

對面海,一個很特別的名字,對九龍人來說是指港島,對港島人來說是指九龍,不過到了西貢,就應該是指和西貢有一灣之隔的地區了。即使經常到西貢的遊人,相信也很少到對面海,其實除了可乘坐綠色小巴從西貢市直達外,也可沿西貢海邊,輕鬆閒遊前往。這處沒有甚麼特別名勝,但卻有好幾條村,在某程度上代表著不同的歷史片段,配合這兒一帶的寧靜環境,頗值一遊。

從西貢望向對面海,已可見半山上的黃白色教堂,相當吸引。沿海邊進入對面海,首先是臨近海邊的對面海村。按《新界原有鄉村名冊》紀錄,對面海村屬集體契約內登記的鄉村,包括了蕉壟和水井頭,不過此兩處位於現今何地,則有待考據了。不知昔日居民是否都是以漁業為生,不過現在海邊似乎已成為修理船隻的地方了。村中有林氏家祠,適逢辦喜事,貼上鮮紅喜聯,頗有傳統氣息。之後經過伯多祿村,憑名字已知是和宗教有關,可惜走得太快,又被海上的小艇景色所吸引,結果錯過了探遊村中的教堂(St. Peter's Village Mass Centre)。按教會資料,這教堂屬西貢聖心堂區,於1981年至1997年服務,如今景況如何,就不得而知了。從豪華屋苑前的海邊小徑繞走,經過水警基地,回到大街,接上車路,緩步上走至半山上的一連串屋村。

位於車路兩旁的官門漁村和萬宜漁村,是安置當時受興建萬宜水庫工程影響的漁民而建的(萬宜水庫工程是在1971年動工的,受影響的陸上居民被遷往西貢墟,但漁民因沒有原居民身份,初期不獲住屋補償,其後經過一番爭取,終於得遷往對面海這兩個村)。兩村秩序井然,還有街市、村公所、大禮堂(可惜似乎已荒廢)、水塔等設施,頗具規模。有趣的是兩村的建築風格相當不同,其中官門漁村的設計頗有特色,如果所有房屋都油上白色,定會帶來希臘風情。(延伸閱讀:《西貢歷史與風物》,p.168-169)

過了官門漁村,在垃圾站旁車路下走,便是中華完備救恩會教堂,亦是從西貢市看到的那所聳立半山的黃白教堂。救恩會是以漁民為傳道對象,在香港已服務超過半個世紀,而位於對面海的這所教堂,是於1969年奠基,站在教堂前的空地,可俯瞰西貢海灣,景色不錯,加上寧靜舒適的氣氛,實在是閒遊的好地方。(除了以上各村外,這一帶還有明順村和輋頂村,和污水處理廠後的大湖角村。)

續往前走,便來到對面海屋村。這個房協首個發展的「郊區公共屋村」(第二個是沙頭角村,而第三個則為西貢翠塘花園),是於1985年落成,主要是安置受政府清拆影響的西貢地區居民。此處雖位於郊區,但位置及環境都相當不錯,換作是今天,其位置肯定是豪宅的理想發展地。

過了屋村,來到西貢戶外康樂中心的入口,在其對面便是康富路,沿路上走,到盡頭便看到「蕉坑特別地區」標記。在此接上小徑,往山上走至山脊,便見路標指示,左轉前往祿善亭。此亭建於1997年,由香港六大慈善機構(仁濟醫院、樂善堂、東華三院、保良局、博愛醫院、和仁愛堂)一同捐助而建,並由當時的候任行政長官揭幕。小小涼亭,所費不多,位置亦頗偏僻,相信遊人不多,但竟有如此隆重的安排,實在有趣,值得探究一下。

離開涼亭,踏山徑下走,接上主徑,按路標指示登上前往三星灣的山脊,俯瞰白沙灣,欣賞雪白遊艇泊滿海灣的景色,並兼眺望對岸的賀誕戲棚。記得幾年前走過這兒,景觀相當開揚,現在樹叢長高了,已難覓拍攝好位置,恐怕將來連欣賞滿灣船艇的景色也不容易了。至此已聽到對岸的鑼鼓聲,看來賀誕活動已開始了,於是循原路匆匆下山,直出西貢公路,快步前往白沙灣觀音廟去看賀誕了。關於觀音誕活動,會另文介紹,在此附上一些照片,先作分享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