禾徑塘肚古道走

23/12/2012 - 天晴

繼續古道遊,嘗走禾蓮古道的一部份。由坪洋出發,先探咚咚響石,續過禾徑山村賞百年樟樹。之後走到新界東北垃圾堆填區,從其外圍尋石水古道,續接塘肚古道,朝蓮麻坑方向下走。至禁區邊緣,轉上塘肚山村,穿過廢屋,在叢林間覓路直上紅花嶺,於近頂處接上軍車路,下降禾徑山路離開。

由坪輋路九記士多前的迴旋處起步,沿坪原路走,先經過已關閉的坪洋公立學校。其對面為一所相當簡樸的水泥天后廟,連捐款重建的善信名字也只是寫在牆上作紀念。續走至坪洋村,村口也有一所簡單的天后廟,足見天后信仰也頗為重要。經過陳氏宗祠後,便來到三鄉村公所(三鄉是指坪洋、禾徑山、和瓦窯下三村)。

村公所前有西式圓柱,和鄰近的中式舊建築形成強烈對比。村公所後為一排排新建的三層高樓房,應該是村民的丁屋吧。村內不時可見警告牌,顯示村內有二十四小時的錄影監控,不知是和治安有關還是村民不欲外人來遊呢。村後有三鄉亭,而旁邊山崗上便是咚咚響石。用小石敲擊這山頂奇石,會發出清脆的咚咚聲響,因此而得名。站立山頭,除可俯瞰山腳的坪洋和禾徑山村外,還有長滿茅草的田野。

回走山腳,沿闊落泥路步至禾徑山村,在村屋後的風水林內有一排樹幹粗壯的樟樹。據說這些樟樹已生長過二百年,默默地守護這小村,不過隨著社區不斷發展,古樹能否繼續健康生長,則未可料了。離開樟樹林,在村口看見伯公壇旁供奉天后的神壇,連同之前在坪洋村的兩座簡樸天后廟,看來天后信仰在這一帶的確很深入民心。

離開禾徑山村,沿車路步至禾徑山路,朝北直走至新界東北垃圾堆填區的入口。這個黃茅坑山下的堆填區,是香港三個策略性堆填區之一,自1995年開始運作,每日接收都市廢物,估計至2016年便會因填滿山谷而爆滿,足見香港人制造垃圾量之龐大,要處理也著實不易。 穿過入口旁的小閘門,在堆填區旁走至山邊,在山坡邊緣穿進叢林。這兒有一段是石砌小徑,據說是連接水牛槽和石寨下的石水古道,亦是連繫禾徑山和蓮麻坑的禾蓮古道的一部份。這段古道不算長,很快便走至一泥黃水潭,相信這小溪變色是因山上的堆填區開發而導致的。

離開水潭後,很快便接上堆填區車路,跨過馬路後走進叢林,又是另一段石砌小徑,由此稍上走至山坳,可見一石砌平台,看來似是昔日供奉伯公的社壇吧。在此有分岔山徑可上走黃茅坑山,至山頂俯瞰堆填區,不過時間所限,只能略過,選擇繼續踏石砌小徑下走。這一帶石徑,維持得相當不錯,部份更達一米闊,相信古人可騎馬通行的。這段被稱為塘肚古道的石砌小徑,應該也是禾蓮古道的一部份了。沿古道一直下走,來到禁區警示牌,再前走應可通往蓮麻坑村,等於進入禁區,不想違法,於是在此轉右接走小徑,約走十多分鐘,便來到塘肚山村。這村的一座廢屋,位處小山崗上,景觀開揚,俯瞰蓮麻坑及一帶山嶺,可清楚看到葉定仕故居,亦可遙看礦山上的麥景陶碉堡。這位置景觀甚佳,但相當偏僻,昔日村民何解在此建屋而居,實難明瞭,不過屋內日曆停留在1997年的某月某日,仿彿有點啟示呢。

離開村屋後,隨布帶指引,緩緩往山上走。途中有不少分岔小徑,應可分別通往麥景陶碉堡及禾徑山下的堆填區。部份山徑樹叢頗為茂密,沿途亦有幾座葉姓山墳,看來這一帶是蓮麻坑葉氏的祖墳區,其中之一更標記著「燈心窩」的土名。循著山徑在樹林中穿梭,不斷往上走,經過近一小時的努力,終於接上紅花嶺的軍車路,原來這兒已很接近紅花嶺山頂了。由此回望山下,仍可清楚看到藏於半山中的塘肚山村廢屋,更覺其位置之奇特。沿軍車路輕鬆下山,走半小時至山腳的禾徑山路離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