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平洲之地貌與鄉情

16/5/2009 - 天陰轉晴

上次遊東平洲,已是五年前的事了。由於政府正考慮設立地質公園,而東平洲的奇特頁岩地貌肯定是目標之一,因此也想在可能被人工處理以吸引遊客到訪之前,再遊一趟。適逢島上的天后宮和譚大仙廟重修開光,有近六百位昔日島民重返故鄉,因此也去湊熱鬧,既領略鄉情,看看村民重聚、探尋故居、和憶想昔日生活片段的景象,亦順道重遊地質勝景,和探走部份廢村和郊遊圖上的荒廢廟宇及教堂。逗留島上時天氣雖欠佳,但回程時欣賞了不錯的斜陽雲彩,也算有收獲。

平洲位處大鵬灣,雖屬於大埔西貢北約區,但距離深圳南澳大鵬比大埔西貢還要近,不少地圖更要刻意將它拉回來,才能表達香港版圖。雖然憑著奇特頁岩而躋身於香港郊野四大奇景之一,但交通實在非常不便,因此除了周末的遊人外,平日幾乎無人在島上居住。這個寧靜的小島,原來也曾有過熱鬧的歲月,二次大戰時是反日的後勤基地,按梁煦華先生所著的《穿村》一書中提到,有不少鄰近居民逃至平洲而居於義民營接受救濟,一時間超過四千人在這面積僅得1.16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生活。到上世紀五十年代,仍有過千居民在此生活作息,只是到了七十年代,才陸續遷離或移居海外,至今只餘幾名居民留守小島。經過幾十年,近六百個村民,藉著為島上的天后宮和譚大仙廟重修開光而舉辦慶典的機會,一起重回小島,樂聚話鄉情,場面相當溫情。

位於沙頭村範圍的天后宮和譚大仙廟,分建於十八世紀中葉和上世紀初,而天后宮內更有乾隆年間的銅鐘,足見其歷史。據大埔風物志所述,天后宮以前是用頁岩所建,後來重修才變成水泥建築,無緣見這特色建築,實在遺憾。平日廟宇香火不多,只有島民間中回去上香,今趟籌集經費重修,令兩廟得以煥然一新,相當難得。廟宇重修開光的宗教儀式,已於之前一天由喃嘸師傅帶領島民進行了,而今天的慶典,除了請來嘉賓來賀外,亦讓島民有機會聚首一堂,重溫昔日鄉情。除了島民和嘉賓上香外,亦有友好獅隊(十四鄉青年會)的麒麟來賀和大埔粵劇團作表演,加上超過六十圍的盆菜,令場面相當熱鬧。熱鬧之餘,亦可見島民回歸故鄉的一些溫情場面,包括島民重訪荒廢舊居談鄉情、訪舊日校舍閒話兒時被罰趣事、踏足乾涸天池田野拾菜、昔日村長跪拜藏於叢林間祖居....

領略鄉情之餘,難得再次踏足平洲,當然亦要四處走走。由於時間有限,未能再作環島走,只好重遊更樓石、龍落水、龍麟咀、和斬頸洲主要名勝,欣賞奇特地貌,領略大自然的奧妙。最近成為熱門話題的地質公園計劃,平洲當然是主角之一,只是擔心推動旅遊之餘,難免帶來不必要的人工設施和引起過度開發,令這奇特小島地貌,受到不必要的破壞。不過回想昔日四千多人也曾在此生活,只需幾十年,大自然便收復不少失地,這擔心會否是過慮呢。如何平衡大自然保育和旅遊經濟發展,還要兼顧島民的權益,實在是個大難題。

遊罷地貌,亦順道走訪一些廢村和昔日建築。規模較大是昔日軍營,可惜重門深鎖,只能隔網參觀了。至於山上的警崗,因屬禁地,當然亦無緣一遊。走訪沙頭、洲頭、鄒屋、和洲尾等廢村,不少房屋都已塌毀,只餘頁岩砌成的牆壁和有石級的水井,讓人領略昔日島民就地取材的生活面貌。遊廢村之餘,亦探尋郊遊地圖上的洲尾村廟宇和大塘村教堂。雖然兩者都已廢棄,其位置亦非在主徑上,但幸運地仍可成功一遊。原來洲尾村廟宇為另一所的譚大仙廟,只是村落荒廢,神祇已被移請,只餘舊廟藏於荒野。至於教堂,規模不少,講壇仍存。據公教報的一篇報導,該教堂建於1960年代,為「耶穌聖心小堂」,從1964年至1972年,由大埔墟天主堂管理。當年除傳道外,亦派發糧食物資給予生活困苦的村民,隨著村民於1970年代遷離平洲,教堂便停止運作了。

仙人掌
仙人掌

不知不覺間,六小時的島上旅程便結束了,為免被遺棄在小島上,當然要準時回碼頭登船離開。當船駛過斬頸洲後,便正式和平洲道別了。歸途上幸運地碰上不錯的黃昏,為愉快旅程添上令人難忘的姿彩。

封山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