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半山歷史建築遊

21/6/2010

位於港島般咸道和干德道之間的西半山,和鄰近的高街正街一帶的西營盤,保留著不少教堂、學校、醫院等歷史建築,其中不少和早期華人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,包括第一間由華人教徒集資興建的基督教堂、香港聖公會第一間華人教會、華人精神病院等。此外,和山腳西營盤街道的簡單命名(第一、二、三街、東/西邊街、正街等)不同的是,西半山上的街道,多以紀念昔日人物為名,可惜至今不少香港人已不知道究竟他們是誰,故此在此嘗試整理一下,為歷史留點回憶。

街道名稱 英文名稱 紀念人物 背景
寶珊道 Po Shan Road 韋寶珊(1849-1921) 有利銀行的華人買辦,為香港第四位定例局華人非官守議員,期間成為首席議員(1914-1917),並曾任東華總理及保良局永遠總理等公職
克頓道 Hatton Road Villiers Hatton 駐港英軍司令 Major General(1903-1906)
旭龢道 Kotewall Road 羅旭龢(1880-1949) 香港早期著名華商,為歐亞混血兒,是香港第一位華人官守太平紳士,並曾出任立法局議員
干德道 Conduit Road   由薄扶林水塘輸水給港島居民使用的conduit
羅便臣道 Robinson Road Hercules Robinson 香港第五任港督(1859-1865)
巴丙頓道 Babington Road Anthony Babington Shewan,Tomes & Co.(旗昌洋行)的董事(1901年改名為CLP,後為Kadoorie所收購)
列提頓道 Lyttelton Road Alfred Lyttelton 殖民地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(1903-1906)
漢寧頓道 Honiton Road 待考  
聖士提反里 St Stephen Lane  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旁的小巷
柏道 Park Road 待考  
般咸道 Bonham Road Samuel George Bonham 香港第三任港督(1848-1854)
屋蘭士街 Oaklands Avenue 待考  
屋蘭士里 Oaklands Path 待考  
堅道 Caine Road William Caine 香港第一位裁判官,為警隊創辦人,並曾任輔政司 Colonial Secretary( 1854-1859 )
卑利是道 Breezy Path 待考  
西摩道 Seymour Road Michael Seymour(1802-1887) 英國海軍中國艦隊(China Station)海軍少將 Rear Admiral(1856-1858),領軍參與英法聯軍戰役,導致其後割讓九龍的北京條約。

由薄扶林道起,沿著般咸道,有好幾間歷史悠久的教會/教堂,相信和傳道給山下居住的華人息息相關。

聖安多尼堂 - 位於薄扶林道般咸道交界的天主堂,於1953年建成,其原教堂位於般咸道(現今英皇書院所在),由米蘭會會士於1864年所建,後遷至聖類斯工藝院 (即現今聖類斯中學前身),由慈幼會接辦,至1953年遷至現址。該堂每年舉辦「耶穌出巡愛西環」,有醒獅開路,是少數巡遊式傳福音的教會活動。

聖士提反堂 - 香港聖公會第一間華人教會,於1865年在荷里活道成立,後於1888年遷至般咸道現址旁的薄扶林道,至1965年建成現教堂後拆建為中學。至於舊堂的彩色玻璃聖畫,仍保留在現教堂正門入口處,畫上的中文解說,反映出昔日該堂服務華人的宗旨。

禮賢會堂 - 位於般咸道,建於1914年,全名為「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」(Chinese Rhenish Church Hong Kong)(其中的「禮賢」(Rhenish),代表著教會總堂所在地的德國萊茵河),為當時德國傳教士在香港對華人傳播福音的教會,亦為當時禮賢會學校的校舍。

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- 位於般咸道西摩道交界處的合一堂,建於1926年,為香港第一間由華人教徒集資興建的基督教堂。該教會源於1843年來港傳教的倫敦傳道會,後華人信徒分支成立道濟會堂,至1926年現教堂落成,易名為合一堂。

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 - 位於西邊街高街交界,由瑞士巴色傳道會於1852年創立,以客家人為傳教對象。教堂於1932年重建,現已被列為歷史建築。

附了教堂外,西半山亦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學校,下作簡單介紹。至於最高學府的香港大學,歷史建築甚多,故會另行作介紹。

英皇書院 - 位於般咸道,於1926年建成。二次大戰時受嚴重破壞,至戰後重修擴建後,於1950年重新辦學,其紅磚式校舍,有著古樸味道,現已被列為歷史建築。

聖類斯中學 - 位於第三街,於1864年由天主教神父傳道會所創立,至1927年由慈幼會接辦。其東翼校舍建於1936年,現已被列為歷史建築。

聖保羅書院 - 位於般咸道,由香港聖公會於1851年正式成立,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學校。原校址位於中環鐵崗,後歷經轉變,於1950年在般含道現址復校。現校舍中最舊的建築物,為1953年建成的黃鳴謙堂。

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- 於1906年由聖公會創立,原校址位於堅道,後遷至列提頓道現址。其建於1924年的主樓,曾於1940年改作臨時醫院、至日治時被日軍用作間諜訓練中心,現已被列為法定古蹟。

西半山稍下,便是一些舊日醫院病院所在,可順道連遊。

舊精神病院 - 位於高街,建於1892年,原為醫護人員宿舍,後改作精神病院。至青山病院落成後,病院於1970年代初關閉並變成空置,曾一度成為繪聲繪影的鬼屋。現已改建成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,只保留麻石建成的外牆及長廊,作為古蹟。

前華人精神病院 - 位於東邊街,建於1891年,專門收容華籍病人。隨著青山病院於1961年落成,病院遂告關閉,現已改為美沙酮診所

舊贊育產科醫院 - 位於西邊街,建於1922年,為香港第一所華人產科醫院,現已改為西區社區中心了。

西半山的石頭

AH石 - 位於般咸道豫苑(昔日余氏古堡)旁行人道上的石頭,但未知代表何意。

DL5 - 位於般咸道88號的Defence Lot界石,標記著西區軍營的範圍。

IL1996 - 般咸道香港大學旁的Inland Lot地段石

IL1924 - 般咸道禮賢會堂的地段石

IL2387 - 干德道路旁石壆上的地段石

IL2275 - 西邊街舊贊育產科醫院的地段石

IL829 - 高街救恩堂的地段石

IL8155 - 位於東邊街一大廈的地段標記,相當簡單。

街上的廣告,難得仍有著很久以前六個數字的電話號碼,可知是在那兒呢?

列堤頓道上的舊樓,真的是「住洋樓」,有否養番狗就不知道了。

舊街巷間聳立的高樓大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