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灣輕鬆遊

18/9/2005 - 天晴,間中有驟雨

今年夏天特別多雨,每到周末,便來個陰晴不定,真是惱人。只好再度放棄山嶺行,繼續作輕鬆短遊。趁著中秋佳節,選擇往開發中的馬灣,從多角度欣賞青馬大橋。又可閒遊舊區,在汲水門前感受那蝦醬味道,緬懷昔日漁村生活。趕著棚屋舊村尚未被拆卸作發展,來趟歷史的見證。

從西鐵荃灣西站旁的碼頭,乘坐往珀麗灣的噴射客輪,只需十分鐘便來到馬灣現代化的一面。步出碼頭,抬頭盡是高樓,完全感受不到離島風情。沿岸步向青馬橋,很快便來到東灣沙灘。沙灘雖小,但站在其間,仰望大橋,感覺倒也不錯。從沙灘盡頭接走至橋底,從下向上望,大橋更顯氣勢。看著那連接橋纜的大石屎座,便能完全領會這工程的浩大。從不同角度欣賞過大橋後,便沿橋底水泥路走,然後轉接走甚有特式的消防局和警崗。

步過消防局,便來到車路盡頭的一間廢屋,和旁邊那裝上水龍頭的古怪消防喉頭。此處可說是新舊馬灣的分界點,由此續往前下走,便是避風塘舊市鎮了。我們先取左邊小徑上走,直出海邊的麒麟亭。只見伏在水上的麒麟石,在汲水門大橋下昂首顯威,新舊景物互相輝映,真是有趣。由此可綑邊走向避風塘,但只走了一段,發覺要在潮水拍岸下艱苦地越過頗多垃圾的石灘,絕不好受,不合今天的輕鬆遊,於是決定循原路回走,再沿小徑往馬灣市。

經過避風塘,發現很多房屋已被財團收了作下一階段的地產發展,看來這兒的漁村棚屋風貌已時日無多了。續往前走,很快便來到天后古廟。廟前大空地被用來曬蝦醬,雖然竹盤被帆布覆蓋,但仍傳出陣陣蝦醬味,稍添漁鄉情懷。穿過村居,便來到馬灣碼頭,亦是欣賞汲水門大橋的好地方。鄰近的鄉事委員會旁便是「九龍關」石碑,那借地七英尺也有一段典故,有興趣者不妨去考究一下這段歷史了。往前走可看到南無阿彌陀的鎮流碑,不知對浪濤洶湧的汲水門海道,是否能起了鎮壓之效了。

在碼頭附近蹓躂一會,便沿村後小徑向山上走,來到美經援村。此村建於六十年代,由昔日的美國經援協會捐建,反映了當年的政治社會形勢。到現在還有不少居民在此生活,且看何時會被社會發展所淹沒呢。在此山頭,可俯瞰山下的避風塘,景觀也很不錯。排排漁艇,和對岸青龍頭的高樓大廈,形成新舊對比。

離開小村,沿小徑下走,途中經過荒廢了的芳園公立學校和芳園書室。看見仍留下不少昔日校園遺物,舊日的學習氣息,仿彿仍殘留未散,讓人回味。再走不遠,便回到現代城市。由此可走回珀麗灣碼頭,但沿著高樓大廈走,也沒有甚麼趣味,於是便跳上剛開到的巴士,離開馬灣,結束半天輕鬆遊。

馬灣這小島,展現不少新舊社會風物,形成強烈對比。不禁想到在時代巨輪下,社會迅速發展,舊世界瞬間消失,只留下瑣碎事物讓人稍作回憶,真是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