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遊馬灣

5/3/2011 - 天陰

2005年嘗作「馬灣輕鬆遊」,事隔五年半,再度重遊,馬灣大街猶如死城,美經援村已變荒涼,而芳園學校亦被改造成馬灣公園古蹟館了。除了看看逐漸消失的舊社區,也走走高架橋另一邊較少遊人踏足的大嶺頭大排咀,亦順道尋找以前錯過了的「梅蔚」石碑和龍蝦灣的鎮流碑等歷史遺蹟。

從葵芳坐專線巴士進入馬灣島,十元車費換來十數分鐘車程,一點也不便宜。從田寮新村前往馬灣大街,需經過芳園書室。這書室建於戰前,被發展局列入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的第一期項目,並已於2009年為圓玄學院申請發展為旅遊及中國文化中心。當時預計於2011年第1季開始營運,不過見其狀況,似仍未開展任何工程活動,看來該計劃的進展不太順暢,究竟何時完成並開放給公眾入內參觀這歷史建築,就要拭目以待了。

從書室踏小徑,按路牌指示,不需十分鐘,便來到馬灣大街的天后古廟。這古廟保留了不少咸豐光緒年間的匾額,足見其歷史,其中有標示來自洋藥稅廠、緝私拖船的捐獻,反映著清朝稅關的歷史,而「汲水門」名字,亦見證著此地的名稱轉變(在估計是十九世紀初清廣東水師沿海布置圖的《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》已見「汲水門」名稱)。翻閱昔日地圖方誌,由明朝粵大記至清朝新安縣志,都以急水門為名,至1834年德國人及1841年英國的Captain Belcher所制的海圖,才出現Mah Wan這名稱。

至於關廠,是在1860年代設立以打擊走私鴉片活動,當時馬灣仍屬清政府範圍,至1898年才隨著租借新界給英國,稅關才關閉。現今在碼頭附近保留著的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「九龍關」及「借地七英尺」石碑,除了見證著稅關的遺跡外,亦紀錄著當時清政府向當地村民借地的一段歷史。按古物古蹟辦事處的介紹,這借地碑源於「當時新海關樓的挖掘工程未得鄉民同意便動工,導致馬灣鄉民與海關官員發生糾紛,最後雙方協議修建一條不超過7英尺的道路,並立邊界石劃清海關地界。」。坊間有說法,認為借地石是「確認英國向中國借地設置關口」 「印證新界租借九十九年期痕跡」,似乎皆是謬誤。

人為創造歷史,在九龍關石碑稍前走的「梅蔚」石碑也有類似情況。據不少官方刊物,皆認為梅蔚為現今大嶼山梅窩的舊稱,不過按方志地圖,粵大記和東莞縣志圖皆標示梅窩為梅窠村,至較後的新安縣志,已稱其為梅窩村,唯未見當地古名為梅蔚的根源。至於梅蔚一地,崖山志、廣東新語及新安縣志皆有提及,並將其與宋帝逃亡到香港的歷史掛勾,有著「梅蔚山在東莞西南二百八十里,山巔有宋帝石殿尚存,今地隸新安。」、「梅蔚山在縣南一百里,前縣護治,後障重洋,叢生林木,宋景炎帝嘗駐蹕於此。」、「官富山在新安急水門東,佛堂門西,宋景炎中,御舟駐其下,建有行宮。其前為大奚山,林木蔽天,人跡罕至,多宋忠臣義士所葬。又其前有山曰梅蔚,亦有行宮。」等紀錄。可能為了和宋帝拉上關係,故有將梅窩等同梅蔚的說法吧。至於梅蔚何在,曾有學者及行山界前輩吳灞陵先生作出研究,認為即是現今的馬灣。如今山坡樹根上出現梅蔚石碑,似乎是個佐証。不過此碑似乎只在近年才有人論及,昔日學者研究文章及旅遊行山書籍中,皆未見提到,此碑究竟是為近年發現,還是屬另一人為歷史,就不得而知了。此碑何時出現,為人所報導論述,頗值得考據一下。(同樣地,馬灣又稱「銅錢洲」的這個說法,其源起何來,也不清楚呢。)

從梅蔚碑再向前,有南無阿彌陀佛碑,面對水流湍急的急水門水道,其鎮流功能容易理解,但此碑立於何時,卻又是另一個謎。整個馬灣舊村,已幾近全荒廢,只餘下幾戶人家仍在此生活。走在街上,仿如置身荒域,建築物猶在,但人影杳然。每年只餘下酬神、賀天后誕、及盂蘭等活動的舉行,才會帶來一點熱鬧。看來此古舊漁村,也只能等待發展而消失,變成令遊人卻步的豪宅花園了。

沿海邊大街走至海邊另一端,經過無葉井和避風港,走上山坳的李氏地界標示。先踏小徑出海邊的麒麟亭,欣賞大橋下昂首的麒麟石,然後步回山坳,在消防局前的大橋下,覓路登山。此山徑初段為水泥小徑,並不難走,並可回望欣賞青馬大橋。走至半山,接上清晰山徑,一直走至大嶺頭山頂的測量柱。柱旁還有一道紀念碑,碑上文字已變模糊,應該是紀念在1975年於香港舉行的第三屆愛丁堡獎勵計劃的英聯邦大露營,參與者在馬灣興建花園、小徑及方向圖的社會服務活動。從山頂踏水泥小徑下走,進入墳區,直下降至海邊的大排角墓園碼頭,近距離觀看對岸的燈籠洲。

從碼頭回走上墳區,循環山小徑走至思親亭,轉踏上車路,下走一段,然後在路旁鐵絲網側踏山徑小心下降至海邊的龍蝦灣。灣畔已見一道石碑橫躺在沙灘上,旁邊石上仍見其原來基座。由於石面朝下,憑個人之力難將其翻過來觀看,只能猜測這便是馬灣島上的另一塊鎮流碑。石碑與基座的接駁口,相當整齊,似乎不是天然的斷裂,不知是否人為的破壞呢。這小沙灘人跡罕至,只有三兩釣魚郎在此消磨時間,不過在此欣賞汲水門大橋,景觀倒也不錯。

循原路返回山上馬路,便可直下走經過地盤,回到消防局。由此再度回到馬灣大街,穿過無人的街道,上走至山頂的美經援村。記得幾年前來遊,尚有居民在此生活,但如今已變成另一荒域,只餘下土地伯公繼續守護。村中央遊樂滑梯上的911消防號碼,完全反映出昔日美國經援協會的建村資助工作,連遊樂場也是美式產品。從村後仍可俯瞰海灣漁排,不過和島另一端的高樓大廈相比,就相當不協調了。

離開美經援村,步回田寮新村,途中順道探遊芳園學校和宣道會馬灣堂。芳園學校已被改造成馬灣公園古蹟館,也算是歷史建築的活化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