繞遊河背過青龍

1/10/2010 - 天晴

是日國慶,也是農曆八月廿四日,為茅山法主胡法旺公寶誕,在胡氏聚居的大欖涌村有賀誕活動。去趁熱鬧前,先到同為胡氏族人定居的八鄉馬鞍崗和河背村走走,然後上登已告滿溢的河背水塘,沿家樂徑繞塘走一圈。之後踏山徑上接林務車路,經大欖自然教育徑和圓墩郊遊徑走至圓墩舊村,循水泥石級下降引水道,俯瞰屯門公路。最後沿龍如路下走青龍頭,順探天后廟和貞烈祠,訪遊「皇清待旌貞女墓」。完成行程,方到大欖涌村看賀誕。

從八鄉的牌樓出發,沿八鄉路跨過西鐵鐵路,然後循車路直入馬鞍崗和河背兩村。兩村皆有胡氏族人聚居,並建有祠堂,祭祀祖先,不過在馬鞍崗的胡氏宗祠,是建在范氏宗祠之後,以長廊通出門口,相當特別。來到河背村,經過現為河背村青年協會會址的舊日育英學校,從旁邊直上,便接上往河背水塘的車路。緩緩上行,沿途可俯瞰山下鄉村景色,約走十分鐘,便來到從雷公田過來的引水道。在此轉上右邊的林蔭斜路,再走十分鐘,便來到河背水塘的S形水壩。壩旁有小徑下走壩底,從而仰觀水壩景色。之後步過水壩,望著水塘中央的翠綠小島,始終不明此水塘何解曾獲選為香港郊野十景之一呢。過壩後,再次沿梯級步至壩下,欣賞白練般的流水從滿溢水塘飛瀉而下的景象。

沿家樂徑環塘走一圈,只需大半小時。據漁護署網上的介紹,是「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水塘風貌,因此是不少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勝地」,但其實全程皆被樹叢阻擋景觀,只有在兩、三處地方稍可看看對岸的水壩,當中還包括人家的墳地呢。如此沉悶無景的家樂徑,難怪全走的遊人不多。其實漁護署在植樹之餘,在適當位置,於樹叢間開開窗口,讓其網上介紹能成真,又有何難呢!

環走一圈後,步上石級至半山,望過河背水塘的最後一貌後,便來到山坳。在此可左轉上走接麥徑九段的林務車路,但今天選擇直行,繞山走至大欖涌引水道車路。這一段山徑,由於同是越野單車徑,故此須留意偶爾駛過的單車。大半小時的行程,沿途景觀一般,倒有點沉悶。沿林務車路接上大欖自然教育徑,走近一小時,轉入圓墩郊遊徑。在無甚景觀的山野再走半小時,終於來到現已是民安隊營地的圓墩舊村。經過蓮花池,便來到昔日村屋。昔日因政府建水塘引水道而破壞水源,令農耕生活受影響,村民於六、七十年代下遷至現今的圓墩新村,而舊村則轉為民安隊營地,至於餘下的鍾氏宗祠和舊村屋亦於八十年代初重修而得以保留,可說是相當早期的活化保育呢。

從村屋前社壇旁的小徑,離開營地,踏水泥石級,邊俯瞰屯門公路,邊輕鬆下走,約十分鐘便接上引水道。由此左走至燒烤場,沿車路直下龍如路,經過圓墩新村出青龍頭。最後到公路旁的白沙灣天后宮和貞烈祠參觀一會,順道走往廟旁山邊尋找那同治九年的「皇清待旌貞女墓」。至於貞女墓的故事,有興趣者可看看朱維德先生的《香港的香格里拉》及蕭國健先生的《香港的歷史與文物》兩書中的介紹。

大欖涌村胡法旺公寶誕(農曆八月廿四日)

胡法旺為廣東五華人,生於七百多年前,往茅山學法,後成為廣東茅山法的始祖。遷居新界馬鞍崗和大欖涌的胡氏,皆為其後人,而在大欖涌的分支,更建胡法旺公祠,以為拜祭。農曆八月廿四日為其誕日,今年大欖涌村民,安排了慶賀活動。除了拜祀及化馬外,還安排了幾十圍盆菜和歌唱表演,作為慶祝。拜祭於下午五時舉行,隨著拜祭結束,紙馬亦逐一化去。儀式雖簡單,但也有不少村民來參與,而其中十八紙馬齊齊排在宗祠前的景象,倒也相當特別。